扛起普法教育的大旗!
引领普法教育走基层!

法治扶贫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色达县法院 曹新松
2019/7/31 17:32:31 来源:中国普法教育网
0

“法治扶贫”,就是运用法律手段保证扶贫工作在法治轨道内正常运行;用法律杠杆调节扶贫领域的各种利益纠纷;用法治思维管理扶贫事务、指导扶贫工作,做到增强法治观念,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科学决策;依法推进政务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执行公开、结果公开;依法打击扶贫领域的各项违法犯罪行为,为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依法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扶贫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及时纠正损害贫困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违法犯罪者的责任,确保扶得精、扶得准,达到扶真贫、真脱贫、拔穷根、摘穷帽,与全国、全省全面同步小康的预期效果。

一、 找准法治在扶贫中的用武之地

自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以来,作为县委安排到乡镇对口帮扶的部门,主动参与、精心谋划、积极筹措、认真实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增加藏区群众经济收入,让他们早日脱贫奔康、过上红火日子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全体干警积极参与,宣传教育到位。五年来,我院干警共300余人次参与到泥垛、杨各、甲学、康勒、亚龙、大章等乡镇的法治扶贫。深入边远牧区、深入村社、学校、企业、街道等基层一线开展法律和政策宣讲60场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让精准扶贫政策深入人心,让法治扶贫延伸到基层,让群众得到更多摸得着、看得见的惠民福祉。按照县委和州中院要求,我院成立扫黑除恶办公室,到各乡镇开展扫黑除恶思想动员和法治教育引导工作,深入摸排各类涉黑涉恶线索,极大震慑了违法犯罪,为各乡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氛围,清除了扶贫道路上的各种隐患和障碍。二是激发干警创新内生动力,扶贫指导到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积极开展法治扶贫指导工作。针对扶贫中的典型案例提前介入,迅速介入,依法积极开展查办,为困难群众挽回财产和资金损失,增强了他们勤劳致富、脱贫奔康的信心。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因人而异、一户一方、一人一案。我院先后选派了两名驻村第一书记和三名驻村工作队员蹲点驻村,实行承包对接、精准帮扶,帮助制定产业发展方案,构思规划家庭经济中短期发展战略。三是全院上下形成合力,实质帮扶到位。把包虫病防治、大病报销等健康扶贫纳入帮扶体系;把上学难、饮水难、行路难、住房烂等民生工程纳入重点帮扶内容。全院干警省吃俭用、开源节流,在有限的办公经费内为贫困村捐助民生资金10万元,为杨各乡上甲斗村、支巴村、觉洛村解决了饮水难问题;并为上甲斗村硬化了一条通村水泥道路。大力开展结对认亲活动,每名干警根据自身实际对结对贫困亲戚进行帮扶,帮助解决孩子上学、病人就医、牲畜外售上市、低保救助等切身利益问题。上甲斗村原老支书因火灾烧毁了全部房屋,全院干警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积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捐款;到处宣传倡议,大力争取资金和物资,帮助其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最终全家人住进了新房子,走出了困境。四是夯实党建基础。加强联系乡镇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党建基础,突出第一书记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建强村级党支部,调动广大党员积极性,为广大村民做好示范引领,踊跃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兴办致富产业,致力脱贫奔康。五是融入法治文化,持续推进依法治村战略。建设法治乡村、文明新村、和谐小康之村、美丽富裕之村。融入法治文化,让依法办事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让“遵纪守法、感恩礼让”的基本人文道德素养在基层蔚然成风,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法治社会氛围。依法加大村务公开力度,保障全体村民各项合法权益,确保村集体正常提留开支,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所必须的人力、财力、物力。对村级财务、事务以及重大民生项目工程的招投标和建设进度、工程质量验收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全体村民监督,积极接收和采纳群众的合理的批评、正确的意见建议,及时纠正错误,修正相关工作方案,做出正确工作决定,让村级各项工作、活动、事务依法有序高效开展起来。

二、法治扶贫给予我们的经验启示

一是建强配齐村组领导班子。抓住基层党员和村组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强对干部的引导和教育,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加强对党员理想信念的教育,起好率先垂范的引领带头作用。二是培养村社致富带头人和家庭致富明白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动整村整社经济发展,为做强做大村社集体产业打好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加强现代农牧业科技推广,建立一批家庭示范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的基础经济支柱。三是以法治扶贫为载体,推动乡村整体扶贫。突出法治扶贫主题,彰显法治扶贫优势。通过“法律七进”活动的广泛开展,为依法治村的顺利开展和村规民约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扶贫领域典型案例的审判和宣讲,树立了正确的扶贫导向和扶贫价值观,回归到了“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的本意初心;运用法治化手段管理村级事务,运用法治思维解决扶贫领域的诸多矛盾纠纷,运用法治理念推动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运用法治化管理方式持续推进产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四是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亮点,俯下身子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建设村级法治文化广场;创办村级产业园区;送文化歌舞演出入村入社入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之风;主张节俭持家、量力而行的新时代消费观;大力推崇邻里和睦、团结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文关爱和人道主义精神。因地制宜,大力创办各级各类新型传统产业,夯实集体和村民经济基础,建好引领乡村经济发展的高功率引擎。五是群策群力、招商引资,聚贤集智、创新发展。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高海拔缺氧、气候恶劣、土壤贫瘠等客观落后因素极大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现实,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立足实际、坚定信念,在艰难困境中创造希望,在重重围城中寻觅生机和出路,立足本地实际,向外宣传县域特色品牌,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和传统特色产业,不断丰富经济内涵,发展壮大地方特色经济,在穷乡僻壤中搞开发、创财富,由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转化为精细化发展方式,由低质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六是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科学谋划、借鉴有益经验,指导乡村全面健康发展、持续协调发展。加强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规范招投标程序,为防范和降低重大工程建设风险,法院提前介入,为乡村重大项目签订合同及开工建设实行全程跟踪服务,提供积极法律帮助,把好每道法律关口;配合乡村干部和文书管好资金、用好资金,最大限度防范资金被挤占、挪用、流失,从源头上预防了职务犯罪的发生;加强人员的信息化、网格化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大治安管控力度,减少和制止违法犯罪的发生;加强党建、财务、扶贫、民生工程等内业资料的补充完善,规范村级档案资料。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方便办事群众,做到民生信息、重大村务依法及时公开;加强村级历史沿革、乡贤人物、进步人士、重大事件等村志的撰写和修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间艺术,大力开展传福承善、感恩积德、仁义礼智信的精粹国学教育,倡导纯朴厚道的人文关爱和积极简约的乡情民风;加强环境保护和乡村综合治理,加大治污排污防洪防泥石流管控治理力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高度重视植被栽培和树木种植,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加强垃圾的归类管理,合理有序排放污水;规范庄稼、植物、苗秆的焚烧管理,降低废物排放和空气污染,打造碧水蓝天的美丽圣洁乡村,建设新时代的文明开放、绿色共享的和谐乡村。

三、法治扶贫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一)审批规划编制项目难以落地落实。一是报批工程项目程序繁琐,审批周期过长,推迟项目落地预期。二是项目资金迟迟难以到位,未按相关规定及时拨付,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三是项目编制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可行性论证不全面不充分,风险评估不足,预期目标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过于理想化、片面化。四是招投标机制不健全,资料不完整,存在投资风险和漏洞,有的只是走一个过场,招标金额确定在一定额度以内的不实行公开招标的项目手续不完善、管理不规范,有的甚至严重违规,破例搞成了非竞争招标,导致项目质量高风险、经济高投入,造成国有资金的严重浪费和流失。

(二)资金短缺仍是制约深贫地区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深度贫困地区的村社有许多与村民切身利益有关的出行、饮水、易地搬迁、用电等民生工程,都非常需要资金。可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发展基础薄弱,招商引资难以搞定,传统特色产品卖不出去,有意向投资的旅游项目拿不进来,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挤占挪用、克扣截留扶贫资金现象时有发生。扶贫领域违法犯罪案件几乎每年都有、各乡村都有。凸显了扶贫干部和乡村干部法治意识淡薄、财经纪律观念不强,缺乏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大肆聚敛国家拨付的扶贫资金和搜刮群众的血汗钱。

(四)乡村干部扶贫业务、实战能力亟需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基层扶贫是一项全方位、多领域、综合性极强的农村工作,需要极好的辨识能力和综合分析、调查研究以及稳妥准确的决断能力,要有良好的抗压心理素质和适应基层复杂环境以及艰苦条件的能力。同时也需要能说会写,电子表格、WORD文档、PPT制作要门门皆会、样样都能,并且要熟悉藏区传统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懂得种养殖业、畜牧业等农业实用技术以及农村经济管理,熟悉党建知识和农村常用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学会用地方方言与群众交流,能对一般民事案件、治安纠纷作出正确的沟通调解;既要熟悉村情、民情,懂得群众急切盼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又要对村社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和重大民生问题了如指掌。为此,加强培训、注重学习积累,及时为扶贫干部充电,提升其各项实战业务能力,建设一支精通业务、能打硬仗、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高素质扶贫干部队伍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把扶贫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做出亮点、做出特色,才能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福利。

(五)干群认识上的分歧阻碍了法治进程。法治示范创建过程中困难和阻力较多,主要是在思想认识上有分歧差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治进程。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传播,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法治理念,推广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统一干群思想认识。要牢固树立“干群合心、其利断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思想理念,求同存异、共克时艰、知难而进,取得合力脱贫攻坚的最佳效果;始终如一坚持法治引领扶贫,由人治转为法治,将扶贫资金的管理以及项目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支部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等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振兴乡村,创造美好未来。

四、需要上级解决支持和关注的事项

(一)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予以重点关注和大力支持。一是要解决重大民生需求的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工程项目,开通“马上办”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切实关注群众诉求和期盼,依法依规解决合理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缩短办事周期,简化不必要的流程,让扶贫干部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为民谋福祉和办实事上,花在乡村民生工程的规划和发展上,花在工程的尽快上马立项和资金的争取上,花在筑巢引凤、聚贤集能和招商引资上。二是大力支持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扶贫干部干好事、干实事、干成事。只要是有益于发展的路子,都应该积极探索并且坚持把路走得越来越宽;只要是能富民增收的点子,都应该积极采纳和付诸实施;只要是能改变乡村落后面貌的项目,都应该积极争取和上马立项。三是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合理规划、依法规划、绿色规划。各乡村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前不久召开的乡村振兴会议有关精神,根据各乡村需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分清轻重缓急,列出项目清单,写出可行性论证报告,分期分批向乡党委政府和县级主管部门呈报,及时与县委、政府和主管部门沟通对接,争取缩短审批周期、简化审批流程,待批准后尽快立项动工,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对规划好的项目不等不拖、速战速决。在乡村建设规划上要立足长远、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合理规划、科学规划,要做到程序合法、手续齐全、档案资料完备、有据可查、管理规范。规划建设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符合群众切身利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符合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急功近利的短视发展,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实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绿色崛起。

(二)项目和资金的审批流程上尽量删繁就简。在把控风险范围内,及时审查、及时定盘、及时办理,做到轻装上任、速战速决。仅仅有了好的规划是不行的,还必须得到乡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一是在审批立项上的支持。对在预定规划内的项目,只要在环保、土地、城建等基本指数达标的情况下,应简化流程、缩短周期,批准支持项目尽快上马、尽早开工。二是在资金倾斜上予以支持。对批准立项的工程项目要给予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工程顺利完工,达到优质建设标准。三是在资金的拨付上予以支持。资金的拨付应按事先签订的合同规定要求及时拨付到位,确保工程每一个阶段所需要的资金都能完全满足,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项目按质按量如期完成。切忌工程项目资金长期躺在主管部门账上睡大觉,不为增进惠民福祉发挥积极效益,而为主管部门赚取资金利益而足不出户、休身养息。要敢于用钱、善于用钱,既要严于监管,又要盘活资金让其正常流动,充分发挥每一份资金的积极效应,为推进扶贫工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经济杠杆作用,而不能以防范资金流失风险为借口让资金固步僵化,成为一潭流不动的死水,失去了以钱找钱的应有的经济活力,始终不要忘记了扶贫资金是用来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也是我们永恒不变的扶贫初衷。

五、对未来法治扶贫的期许

(一)坚决完成法治扶贫的六大任务。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中央、省委、州委、县委有关精准扶贫政策措施,不断探索创新,不断耕耘实践,让法治扶贫落地见效、开花结果,不折不扣完成法治扶贫的六大主要任务。以法治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紧盯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大力营造法治扶贫良好社会环境,加强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预防惩治,坚决打击脱贫攻坚领域违法犯罪,健全完善贫困地区基层治理体系,坚决确保脱贫攻坚领域执法司法公正,加强贫困地区政法帮扶力度,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充分发挥扶贫政策优势,保障贫困人口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让贫困人口尽享国家政策带来的福利和实惠,让他们尽快与全国全省同步脱贫奔康。

(二)创新扶贫方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为群众增加收入提供源源不断的持续动力。一是大力发展传统优质特色产业。养殖业在规模上要做大做强,建设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产业链,把肉食加工业和产奶业做得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做到绿色、环保、无公害,确保广大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吃得开心、用的舒心。二是实行牧场和土地资源流转,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草原、牧场、土地资源丰富,面积辽阔,这是我县乡村最大的优势。如何吸引更多的商家和企业家来大草原搞开发、做生意,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呢?就是要招商引资,就是要引凤筑巢,就是要汇聚各方力量来激活沉睡的土地资源,让土地焕发财富生机,让他们来投资做生意,让他们来带动经济发展,助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前搞好乡村振兴规划。根据省委出台的四川22个县市和30个乡镇启动乡村振兴规划试点意见,提前做好我县各乡镇乡村振兴规划。做好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先规划后建设,绘制科学的、长远的蓝图,优化好发展空间,配置好各类基础资源,尤其是要在乡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和人居环境改善等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需求问题上花大量时间琢磨研究,写出可行性论证报告,提出合理规划建议,制定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实用高效的规划蓝图,为乡村的长远发展打下胸有成竹的坚实基础;构建“1+6+N”的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坚持“多规合一、绿色生态、城乡融合、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原则和理念,统筹衔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实现山水相依、林茂花开、鸟禽尽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美好愿景。这个工作早点做,充分掌握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动权,对全县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四是转换扶贫模式。原来是针对每家每户搞的是点上的扶贫,现在可以考虑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整体扶贫,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让群众入劳力股、资金股、土地股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让群众在家门口也能赚得钵满盆满、分得红利。比如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基地,增加本地蔬菜产量,提高蔬菜质量,缓解蔬菜供给困难,降低居高不下的蔬菜价格,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支持个体经济发展,又注重引进企业的独立发展,也可以有村民或村集体与外来企业的合资合作发展,依法依规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经济,既壮大集体经济,又让村民致富增收。

(三)与时俱进,扩大和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增强村级组织活力,勇于发现新问题,充分听取群众表达诉求,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优福祉,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保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强劲势头,学习新经验、新办法,树立新理念,持之以恒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二是积极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开展大走访、大调查、大学习,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梳理新思路,不断探索新路子,积极准确应对新矛盾,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办更多的好事实事。三是以党建扶贫和法治扶贫为抓手,创新扶贫手段,激发扶贫活力。强班子、带队伍,凝聚人心,发挥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带动全体村民齐心协力、昂首奋进,共同脱贫奔康;发挥基层自治作用,规范村民言行,以党员和村干部率先垂范,明事理、讲法治,自觉遵纪守法,带动全村形成良好的民风村风,为全体村民届时实现脱贫奔康奠定坚强的思想基础;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变被动为主动,把增收致富、勤劳致富作为人生第一美德和实现家庭富裕文明的奋斗途径;亲力亲为、创新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共同提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整村的脱贫奔康和文明进步。四是狠抓意识形态教育,改变固步自封的陈规陋习。一要转变等、靠、要、好吃懒做的错误思想习惯,要靠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坚信一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二要感恩自强。感恩伟大正确的党,感恩富强文明的祖国。坚定信仰,自觉维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大兴社会主义新时代文明之风。不屈不挠、愈挫愈勇,永不向困难低头,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更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高超智慧,还要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杰出本领,从而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振兴家庭经济,建设美好家园。三要遵纪守法,坚定法治信仰。要做一个守法之人、做一个依法办事之人,用道德和法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具有“五讲”、“四美”优秀品质的新时代文明之人。四要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一切贫穷落后归根结蒂只有通过发展来解决,一切愚昧守旧也只有通过创造美好幸福新生活来改变。只有辛勤劳动、创造发展、变智慧为实践才能改变世界旧面貌,推动社会创新前进。五是创造良好法治环境。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多体联动,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为脱贫攻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扶贫政策宣传,与以放生为名阻碍畜牧业健康循环发展的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斗争,积极引导村民加快牲畜上市步伐,把劳动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大力开展扶贫领域的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办理一批扶贫领域的典型违法犯罪案件,对扶贫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严惩贪污、截留、挪用、侵占扶贫资金、侵犯群众合法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持久开展扫黑除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加大社会治理力度,充分发挥政法机关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的主力军作用,确保扶贫工作风清气正、高效廉洁、有力有序地开展。

 (责任编辑:江城)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普法教育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律师团队 普法团队 证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