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普法教育的大旗!
引领普法教育走基层!

“夜经济”的意义和举措

2023/6/2 16:13:32 来源:贵州日报
0

“夜经济”反映出城市的繁荣程度、文化积淀与市民的心理诉求。贵州以“流光溢彩夜贵州”为品牌,加快推进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让“夜经济”成为激活城市经济活力的新引擎。

烟火气与幸福感:“夜经济”是人民群众的日常消费习惯。“夜经济”最早可追溯到殷周时期,真正意义的夜市经济在汉代萌芽,唐代中晚期兴起,两宋达到兴盛。无论是杜牧《夜泊秦淮》描绘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还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感叹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都是对我国古代社会“夜经济”盛况的记录。在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夜经济”难以延续和繁荣。进入现代社会,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及收入及生活水平提高,使得“夜经济”成为人们购物消费的闲余、情感社交的空间和缓解工作生活压力的选择。

空心化与流量池:“夜经济”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引擎。“夜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学名词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面对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重要举措,又称“24小时城市”(The 24-Hour City)。英国于1995年正式将发展“夜经济”纳入城市发展战略,2004到2016年间,仅在伦敦地区发展“夜经济”就创造了逾10万个新的夜间工作岗位,2017年夜间经济占全英国GDP的6%。“夜经济”体现为以夜宴、夜饮、夜唱、夜购、夜娱等形式的服务性消费,在城市宣传、营销传播和自媒体驱动下,已经成为全球提升城市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举措。

城市力与激活器:“夜经济”是城市创造力的聚集空间。我国现代意义的“夜经济”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延长营业时间、多业态粗放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等阶段。根据相关数据,约60%的城市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北京王府井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发生在夜间。2016年以来,中国夜间经济规模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夜间经济规模突破30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0%,2021年中国“夜经济”发展规模增至36万亿元,2022年突破40万亿元。人流大、人气旺是一个地区创造力、竞争力产生的重要基础。我国夜间经济已经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灯火阑珊处的多元和包容,使竞争压力之下的人们在攒动的人流中找到自己的迹象和映射,在文化共情中实现了时代精神的贯通,营造出一种靓丽的创新城市氛围。

超越灯光经济实现多元融合。“夜经济”不只是夜市和灯光秀。第一,“夜经济”已经进入叙事经济时代。“夜经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城市景观照明阶段、夜间文化艺术活动引流阶段和城市夜间经济繁荣阶段。灯光是“夜经济”的基础,但当前的“夜经济”已经由以光影为核心的视觉景观时代进入“夜文化”为核心的叙事经济时代,故事和文化才是其持久生命力所在;第二,“夜经济”应符合生态环保理念。如果“夜经济”的发展一味地追求高科技、高能耗的视觉冲击效果,会在背离了低碳、环保、节能等绿色理念的同时,更无益于“夜经济”的IP塑造和文脉延续,也是导致各地“夜经济”产品雷同的重要原因。贵州应通过创意设计、文化沙龙、非遗传承、乡土制作、艺术分享等文化活动,凸显“夜经济”地域特色。

打通城市经济实现多点支撑。根据百度地图慧眼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贵阳在夜生活指数排行榜中位居第7名,夜间消费占比达5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随着遵义市红花岗区红军街1935红色文化街区、六盘水市钟山区水城古镇、安顺市西秀区山里江南景区、毕节市七星关区同心文化旅游景区、铜仁市万山区金街、黔东南州丹寨万达小镇、黔东南州镇远古城、黔南州荔波古镇、黔西南州兴义市乡愁集市等夜间经济聚集区的改造和升级,全省已经形成了以夜间经济聚集区、美食街区为主体,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步行街和主题景区为依托,商业步行街和夜间文化场馆为特色的城市“夜经济”产业体系,为进一步繁荣“夜文化”、推动“夜旅游”、助力“夜黔味”、提升“夜购物”、保障“夜出行”、引导“夜健康”、丰富“夜娱乐”、兴起“夜体育”,构建多点支撑的贵州“品质夜经济”。

立足旅游经济实现多业共生。“夜经济”的消费主体包括本地居民夜休闲、本地居民夜游和外地游客夜游,作为一种服务性消费,几乎涵盖了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娱乐业等所有第三产业,因此从旅游服务的视角构建“夜经济”配套体系,既体现对外来游客的开放和包容,也体现对本地居民的共享和尊重。第一,“夜经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相关调查显示,限制游客夜间体验的因素中,对安全问题的顾虑占49.4%,对交通不便的担忧占25.8%。目前,全省服务于“夜经济”的公共出行系统、垃圾清运、停车、便民设施等行业的配套服务还不够,亟须培育“夜经济”集聚区、延长公共设施运营时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加强“夜产业”的质量监管和品牌塑造。夜间文化场域是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互动的空间,应加强管理,强化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质量隐患等问题监管。第三,提升“夜经济”公共信息服务。目前“夜经济”相关信息未能与旅游信息平台有效搭建,自下而上建立的智慧旅游平台无法实现互联互通,针对“夜经济”的旅游标识尚不健全,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普法教育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律师团队 普法团队 证件查询